之所以如此,實因為兩者在背景知識與基本的科學邏輯認知上,有很大的落差
「後來因為疫情耽擱,有半年時間我們完全不知道疫情的影響會怎麼樣。」 「我就是很想做這方面的追尋,想交換看看有什麼不同。
「原先的計劃是我們三組人要飛去紐西蘭當交換學生,到當地的部落生活,至少要拍攝兩個禮拜,交換部落、交換房子、交換家人,就是我們到紐西蘭部落去,他們也來我們這邊交換生活,這樣就有兩組拍攝團隊。後來因為疫情大爆開,整個受到控制,沒有辦法出國了。當時覺得這三組分類的很好,彼此有共同性的語言,分享創作。「我一直覺得台灣跟南島的連結與關聯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從不便中產生應變的阿洛,運用新科技與緊密對話,縮短地理限制,誕生了全球第一個跨越重重障礙,拍攝台灣原住民與紐西蘭毛利人的全新形態南島音樂紀實節目。
」一起接受《關鍵評論網》訪問的舒米恩笑著說,長期投入原住民文化的推廣的他,創作靈感與作品大多反應自身族群文化,更致力將阿美族、台灣原住民族,與台灣在地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為傳遞部落文化而努力。當初計劃在那邊生活兩個禮拜,不會英文也有不會英文的好處吧。解振華強調,中美都認知到,目前的努力和《巴黎協定》的目標之間存在差距,因此將共同加強氣候行動。
草案呼籲各國「加速淘汰煤炭和對化石燃料的補貼」,並要求各國在明年之前「重新審視並加強」他們在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比《巴黎協議》預計的2025年更早。COP26前中國終於提交減碳計畫,但專家評「雄心不足」 達成協議對拜登來說是一個政治勝利,在前總統川普退出全球氣候公約後,他試圖恢復華盛頓在氣候方面的領導地位。」 歐盟氣候政策負責人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告訴《路透社》,美中協議帶來新的希望。草案「敦促」發達國家「緊急擴大」援助,以幫助較貧窮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並呼籲通過贈款而不是貸款提供更多資金,因為貸款會給貧窮國家帶來更多債務。
中國的氣候計劃也沒有解決其大量甲烷排放的問題,這主要與中國缺乏管制的煤炭工業有關。大多數較貧窮的國家指責富國沒有履行向他們提供財政幫助以應對氣候變化破壞的承諾。
綠色和平組織認為該草案對氣候危機的反應不足。晚其他國20年,印度宣布「2070完成淨零碳排」為何仍是COP26最大亮點? 在各代表團為最後聲明的措辭爭論不休時,格拉斯哥的另一項承諾是,一些國家、公司和城市承諾在2040年前淘汰化石燃料汽車。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和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在蘇格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宣布了該框架協議,兩人都稱這是將峰會推向成功的方式。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週三(10日)公布了一項協議,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包括減少甲烷排放、逐步淘汰煤炭消費和保護森林。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排放國,共佔所有碳污染的近40%。他說:「美中協議是一個突破,應該為結束一個雄心勃勃的締約方會議定下基調。凱瑞說中美很清楚雙方的分歧,但氣候峰會的重點不同:「這不是我在這裡的路線。解振華通過口譯員告訴記者,協議將使中國加強其減排目標,確保中美雙方共同努力,並與其他各方合作,以確保取得成果。
但是幾個大的排放國此前錯過了2020年提交新計劃的最後期限,也就是所謂的國家確定貢獻,其他國家提交的計劃不但沒有進步,甚至出現倒退。這一理想的目標是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15年巴黎協議中設定的。
」 「雄心勃勃」的差距 在深入的技術性討論進行了10天之後,氣候峰會在11月10日發布了草案,含蓄地承認,目前的承諾不足以避免氣候災難。他說:「看到這些在許多領域存在分歧的國家在人類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上找到了共同點,這真的很令人鼓舞。
」她說:「現在兩國必須合作,確保氣候峰會取得雄心勃勃的成果,意味著讓我們走上維持升為在攝氏1.5度內的路線,並向那些最脆弱的人提供所需的重要支持。「氣候行動追蹤」分析COP26各國承諾,本世紀末升溫仍遠超出「攝氏1.5度」目標 一些發達國家將矛頭指向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主要污染國。未來兩天的談判目標是將全球氣溫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攝氏1.5度(華氏2.7度),鑑於目前的減排承諾,這一目標仍然遙不可及。我的工作是成為氣候談判者,要繼續專注於努力推進氣候議程。他在推特上說:「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國際協作和團結,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誰來付錢? 目前,草案迴避了較貧窮國家的要求,即保證富國提供更多的資金,以幫助他們遏制排放和應對氣溫上升的後果。
凱瑞說,這是「限制變暖的唯一最快和最有效的方法」,也說雙方將定期會晤,以解決氣候危機。但草案內容並不包括交付這些資金的新計劃,易受氣候影響的島嶼國家表示,他們將在最終談判中推動更明確的承諾。
不包含中國在內的100個國家,在上週簽署了一項承諾,在2030年前將甲烷排放量至少削減30%。許多受到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的國家認為,下一個最後期限,也就是2025年,對實現必要的短期減排來說太遙遠了。
聯合國主席古特雷斯對美中兩國的協議表示歡迎。氣候峰會的最終文本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將具有簽署《巴黎協定》的近200個國家的政治影響力。
11月10日,會議還獲得了各國和公司的協議,以削減運輸部門的排放,該部門佔全球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的近四分之一。11月9日,氣候行動追蹤研究小組表示,迄今為止提交的所有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削減溫室氣體的承諾,如果得到履行,將使地球溫度在2100年前上升攝氏2.4度。自那時起,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跨越1.5攝氏度的門檻將發生更嚴重的海平面上升、洪水、乾旱、野火和風暴,並產生不可逆轉的後果。」 歐洲氣候基金會首席執行圖比亞納(Laurence Tubiana)是法國前最高氣候談判代表,也是2015年《巴黎協定》的主要起草人,她告訴《法新社》:「美中宣言表明,兩國可以合作應對氣候危機。
而為了達成協議,華盛頓擱置了與北京的一些爭端,包括中國對新疆維吾爾人的待遇等人道問題。而這當然有助於我們在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協議。
最不發達國家集團主席旺迪(Sonam Phuntsho Wangdi)在會議上說:「保持攝氏1.5度的目標所需的雄心壯志,還沒有反映在財務文本中。」 早些時候,氣候峰會負責人指出,迄今為止在會談中作出的氣候承諾對控制全球變暖的作用太小,並敦促各國在剩下的兩天裡「動起來」。
聯合宣言還提到,兩國「認識到氣候危機的嚴重性和緊迫性」,特別是在「2020年代的關鍵10年」監委田秋堇說明,2019年5月,她看到台電發布新聞稿,奇異公司向台電提出2次仲裁,國際仲裁院結果是,台電要付給奇異公司56億,雖然錢是追不回來,但她好奇新聞稿裡提到,之所以會有仲裁,是因為奇異公司交付台電的設備不符規範要求,未完成驗收或無法驗證性能,所以台電尚未付款。
年底四大公投在即,其中「重啟核四」一案備受各界矚目。另外穿越孔填封材料數量問題,原先有2318個穿越孔要求使用包囊式密封,但發包採購後才發現,只需要114個,導致2204孔不須使用,材料無法退回,亦無他處可用。黃士修說,監察院的調查意見,根本是監委個人反核意見,田秋堇憑空捏造,太過卑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上午拜會立院黨團大會,針對監察院糾正核四一案,朱立倫說,尊重監察委員職權,但不管是核一、二、三、四,安全永遠是使用核先決條件,國民黨長期堅持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一定要做好核安的工作。
監委蔡崇義說,台電當時開記者會時,就已經知道這些問題都存在。不過監察委員田秋堇等人歷時2年調查「台電奇異核四仲裁案」,發現核四至今尚未通過完整測試,有超過上千個問題未能解決,但2014年時任經濟部長張家祝卻開記者會宣布,核四所有設備都符規格要求,安全無虞。
【核四封存風波】監察院糾正行政院浪費資源,另一派監委當場反批「罔顧核安」 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核四2014年已通過試運轉 監察院今日揭露調查結果,恐影響年底公投。她本想單純調閱相關資料,但發現資料皆被台電列為機密,必須依「監察法」正式立案,才能調閱相關列密文件,因此於2019年7月立案。
這不是監察院第一次針對核四疏失提出糾正案。本案由監委田秋堇、蔡崇義、賴振昌進行調查。